close

 

 

 

 

是的,很多人在困難與瓶頸就放棄自己的人生故事。但卻有更多人努力編寫屬於自己的生命篇章。如果你只是坐在沙發上發呆,絕對無法創造美麗的故事;如果你原地踏步不動,那麼無法重來一次的人生也絕對不會等待你! 這話說的非常絕對,當然也帶著一種制約與誓言的用意,如果重來了依然循著一樣的道路走上,那麼踏與不踏又有何意義呢?

 

人的幸福來自於一顆不動搖之心,如何在繁忙的社會生活、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一條幸福之路,其原點還是起源於此人要有「不動心」。然而,「不動心」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就像一座冰山,首先需要在海面下構築一個堅固的自己。  對於想要提升自身人格、提升自身心靈之人,我想論述的正是「不動心」。

不動心即是指「不動搖的心」,佛教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不動心」。為什麼呢?因為大部分的人,生命充滿痛苦和迷惘,可以說都起因於內心的動搖不定。「如何才能培養出一個不動搖的心」,這曾是佛教修行者們的課題。可是人心需要因為什麼元素而不至動搖,是否是因為他是佛教之人就不會動搖呢?其實不是的,不僅是佛教修行者,觀察一下自己身旁之人,或者是在各種場合所遇到的人,若是一個具有不動心之人,是會令人感到非常的安詳自在,也會感到很堅強、很可靠。

不管遇到何種困難都能克服的姿態,以及不動搖的信念,這些都是與指導者的器量密不可分的。指導者之所以能成為指導者,那是因此人不會因為遭遇到小小的風浪,而內心動搖,並且具備著能夠正面解決問題的力量,其根源就在於不動心。

有的人雖然口頭上說自己有信心,但卻因稍微犯一點錯而受到指責時,或遇到一點麻煩時,自信便頓時煙消雲散,甚至輕易的覺得自己應該放棄的人,這種人不在少數。對這樣的人來說,重要的是要練就一顆真正的不動心。

為了練就一顆真正的不動心,絕對必要的前提是「不動心的自覺」。缺少這種自覺,即使有不動心,也會像是牆上蘆葦根底淺。

心之所以不動搖,那是因為此人自覺於「己心根部與佛是相連的」。若沒有如此自覺,人生就像漂浮在波浪之間的樹葉,只會不安地隨波逐流。 如同瑪麗亞杜瓦,曾經這麼說過,人生的隨波逐流,不僅僅是因為他沒有不動心,而是無法使自己安定下來

有了佛子的自覺時,就像是船隻在海上拋下了錨一樣,具有安定感。在海中拋下堅固的錨,因其重量使之有安定感,船隻才不會隨波飄流。

在人生中相當於這個錨的,就是「自己與佛相連」的佛子的自覺。若能夠堅守住這一點,即能衝破人生的風浪、難關。

然而,如果此部分不夠堅定,自認為「自己正受到命運的捉弄,自己好比是命運之河中漂浮的樹葉」,那也是無可奈何的。這樣的想法終將變成「別人和環境正在害自己」、「悲劇的未來正等待著自己」的悲觀情緒。

到底是選擇過這種自我暗示的不幸人生?還是選擇過另一種充滿力量的積極人生?這與「自己是如何想的?」密切相關。我想任何人都如此想過吧,暗示一會兒不要再有痛苦的事情發生,暗示自己離開更多苦痛的地方,可是忘了其實轉過身來,那就目的都是能使你充滿著信心與勇氣的

牢牢抓住了佛子的自覺、佛子之本質的人,真的是很堅強的。此外,在徹底的考驗中掌握到自信的人,也是非常強韌的。

常言道:「了解自己的能耐很重要」、「知道自己在在體力或能力上,到底能夠堅持到何種程度,知道自己極限的人是強者」、「在經歷過戰爭的一輩當中,曾有死裡逃生經驗的人是很有膽識的。」

此外,自古以來就曾有人說:「要想成為一位偉人或大人物,就必須經歷過大病、流浪、失戀、離婚、失業等等的苦難和困難。」為何說這些是成為一個偉人或大人物的前提呢?這是因為他們藉由如此苦難、困難,打造了人生的根基部分。

鞏固了自己心底的「大地」之人,即會變堅強,在遇到困難時皆能正面面對,並重新奮起。

「對於這種困難,自己能努力到何種程度?」掌握到自己的極限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挖掘出苦難或困難的正面積極的意義,並不是一件難事。因為透過苦難、困難,自己可以了解到「若是真的被逼到走投無路時,自己能夠將生命的能量發揮到何種程度?」

常言道:「若想知道某人的人品,看一看此人得意之時的樣子,和失意之時的樣子就可知道了。」

得意之時自以為是、自我陶醉的人是凡人。失意之時痛哭流涕、呼天喊地的人也是凡人。在這兩種極端之間,能夠抱持著不動心或平常心的人,則是非凡之人。

發明家愛迪生經過刻苦研究,獲得了各種各樣的專利。有一次,他的研究室被一場大火燒成了灰燼,他站在火災現場,看著成為一片廢墟的研究室,竟說了:「太好了!這下就可以從頭開始了!」

英國思想家卡萊爾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有一天,他將自己的原稿交給一位友人讓他先讀一讀,但是這位友人看完原稿後,將其放在桌上便睡著了。此時他家中的傭人卻錯把原稿當垃圾處理掉了,使原稿毀於一旦。

然而,卡萊爾對此卻不生氣,又從頭開始寫起來了。這本書完成後,便成為舉世聞名的歷史書,被譽為一部不朽的名著。

在卡萊爾的如此態度中,我感到了一種非常堅強的意志。

那就是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能夠從頭開始的毅力、信念。即使工作在即將完成之際被毀於一旦,也要有可以從頭再來的耐心,這是很重要的。

抱持著「隨時都能不吭一聲地從零開始」之心境的人,是一名強者。然而,為了獲得某種程度的地位或名譽時,生怕有什麼閃失而瞻前顧後的人,是非常軟弱、可憐和脆弱的。

難道各位不想成為像愛迪生那樣,當研究室被燒毀時,還能說「這下就可以從頭開始了」的人嗎?或者是難道不想擁有像卡萊爾一樣,當自己的原稿不慎丟失時,還能重新拿起筆,書寫出一部不朽名著的實力嗎?

我覺得與其說是感動於這些偉人的事業,還不如說是被他們的心境給深深地打動。

寫下《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人性的優點》(How to stop worrying start living)之名著的達爾卡內基,也是兼備如此人品之人。

據說他在年輕的時候,立志要成為一位小說家。然而,他所寫的兩本小說好像都被打了回票,沒有被採用。之後,他雖然沒有再寫小說,但卻寫了許多有關光明思想以及勵志思想的名著,感化了世界許多人。

對於自己未能成為一名小說家,卡內基從未懊悔。他曾說:「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這條路。當聽到『你無法成為小說家』的評語時,雖然感覺到好像受到了死刑判決,但是我選擇重新站起來,走上思想家、教育家之路。」換言之,他開闢了另一條新路。

有一句話說:「人間到處有青山。」若是能抱持著「不管從什麼地方開始,也要開拓自己的可能性」的意志,眼前的苦難與困難就不復存在了。

愈是自覺到自己是佛子,就愈是要磨練那「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奮起」的不退轉之心境。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免會產生挫折、失落、憤怒、抱怨、擔憂、沮喪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有如「心靈垃圾」,若未能適當排解、越積越多,自己就成為滿載垃圾的垃圾車。

另一種情況是,身旁的人把垃圾往我們身上倒,若我們不加防備,便會受到波及,吸收負向能量,讓自己變成垃圾車。

當「垃圾車」朝你開過來,你會選擇收下垃圾,還是不受影響、繼續往前走?

當你感覺自己正在製造垃圾,你會不會往別人身上倒,把負向能量散佈出去?

我想我就算訴說著這些事,有時候自己仍然不會不被受到影響,當意識到自己腦內都是一堆垃圾時,才恍然大悟地覺得自己又少了更多。

你是否意識到自己每天製造多少垃圾、接收多少垃圾,讓垃圾車偷走你的愉悅和自信?

和垃圾車打交道不但惹來一身腥,而且轉移我們的注意力,忽略了更有意義的事物。

相反地,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讓垃圾車左右自己的生活。

美國職棒大聯盟史上首位黑人球員傑基羅賓森一開始出賽時,被觀眾嘲弄、被隊員排擠、被對手挑釁,但他不為所動,只顧著打好自己的球,最終以優異表現締造紀錄,使旁人另眼相看。

悲觀消極、過度焦慮、以牙還牙、為難他人、不讓自己走出陰影,這些都是「垃圾循環」的危險助燃物;體貼包容、知足惜福、真心讚美、以原諒代替怨恨,這樣的心態是餵養「感恩循環」的絕佳能量。 母親常說我要笑,因為笑的時候通常可以得到更多,心態也能因此更加開闊,我想負面的能源也是一種需要我們面對的勇氣能量,那麼我們又為何不能利用他來助燃呢?

每一天,我們都受到這兩種循環的誘惑和邀請;你可以選擇讓負面事物威脅自己、把寶貴精力浪費在發脾氣和心煩意亂上;或是明智一點,把心思集中在美好的事物上,把熱情保留給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前幾天舉辦研修會時,有參加者提出問題「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怎麼辦才好?」於是我問其他的參加者「有沒有人以前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但是現在已經懂了?」結果有幾個人舉起了手。我指著其中一個人問道「你是怎麼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答案果然是「自己想出來的。」

你想吃什麼樣的咖哩非得自己思考才行。同樣的,你在你的人生當中想做什麼事也只有你自己才能想得出答案。如果別人要求你「安安靜靜地把豬肉咖哩給吃掉」,你的感覺應該不會很舒服吧?同樣的,如果你不想聽別人的指使,那就只有靠自己用腦袋去思考了。

你是不是在還沒有明確「目標」之前就輕舉妄動?

其實也有人在沒有確定自己的目標或目的之前就採取了行動。但是,大部分都沒有很好的結果。

請試著想像你在不知道今天晚上想吃什麼樣的咖哩的情況下去購物的畫面。你會隨便地把可能可以用來煮咖哩的蔬菜和肉類丟進購物籃裡嗎?

接著再請你試著想像在不知道想吃什麼樣的咖哩的情況下做料理的畫面。你能夠把買來的材料都切成適度大小,炒得恰到好處,熬煮到入味,然後再適量地放進咖哩,完成整個料理程序嗎?就算順利地完成了,你煮出來的又是什麼樣的咖哩呢?姑且不說好不好吃,至少要知道,那是你想吃的咖哩嗎?

說起來很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實現夢想或目標的過程中做出以上拿做咖哩來做比喻時會顯得很滑稽的事情。

在不知道目的的情況下去上學;在不知所為何來的狀況下努力唸書,想考取某種資格;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每天猛K商業用書。這樣的社會人士之多超乎我們的想像。我想會這樣做的人大概是對無所事事的狀況會產生不安感,所以就埋頭先做了再說。但是,因為不是很明確地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所以多半都無法長久持續。就算憑著毅力苦撐,也感受不到強烈的達成感和滿足感。

在做咖哩之前,決定做什麼樣的咖哩是絕對條件,同樣的,當你為夢想或目標而採取行動之前,明確目標或目的也是絕對條件。如果在沒有明確地決定之前就採取行動,就算達成了目的,你要到的也會是你不想要的東西。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和金錢、勞力卻只得到你不想要的東西,你會感到滿足嗎?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明確某個完成品。以英文來說就是finished product。在不確定你想要的完成品是什麼的情況下就動手去做,或者採取行動,那麼得不到你想要的完成品不是很理所當然的嗎?所以我才會在每一本出版的書籍或教材中一再地強調「請明確訂定你的目的」「請善用筆記本,設定目標」。

找到夢想或目標的唯一方法是什麼?

如果只是做咖哩,當然很容易就可以決定要做什麼樣的料理了。但是,如果是可能會左右你一生好壞的夢想或目標,事情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掌握住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大學畢業時,我因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基至連工作都沒找。

首先要問你一件事,「你試著尋找自己想做的事情嗎?」這種事是必須靠自己去摸索出來的。絕對不會在路上走著走著,它就從天而降了。

蘋果電腦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曾經在史丹佛大學做了一次有名的畢業演說。我在YouTube用「Steve Jobs Stanford」的關鍵字搜尋到了。喬布斯在演說中這樣說。“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你必須找到自己深愛的事物」(中略)“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如果你還沒有找到,繼續找下去。不要停下腳步。」

在我個人認識的社會人士當中也有很多人感歎「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其實有很多情況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去尋找自己想做的事。所謂的尋找是去嘗試某種新事物。不做任何嘗試;不試著參加任何活動;沒有意願開始接觸任何新的事物,這樣是絕對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

因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所以就放手去挑戰新事物吧,不管是什麼事情都好。如果你是個學生,可以去找有興趣的工作打打工,也可以開始從事新的嗜好,而如果你想開創新的事業,從網拍開始做起也不失是個好主意。

但是也有些人已經某種程度地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卻完全不採取行動。如果想做什麼事,只要付諸行動就好了,卻又遲遲沒有行動,我覺得會這樣做的人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事實上根本就不想做,或者對該件事情的熱忱還不夠。

嘴巴上說「我想吃牛肉咖哩」,卻又隨便以杯麵果腹的人是真的想吃牛肉咖哩嗎?這樣的結果只是說明了其實他並沒有那麼想吃。

我想這些話,說出來其實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知道的人,真的會去做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vian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